国家发展改革委于10月31日(星期五)上午10:00,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10月份新闻发布会,介绍宏观经济等情况。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10月份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关于《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问答节选汇编如下:
证券时报记者:
《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特别提出支持“算力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请问发改委将如何推动高耗能的算力产业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并进?
李超:
谢谢您的关注。算力基础设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领域,也是近期发布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部署的节能降碳重点行业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能源资源消耗也快速增长,推动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稳步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八大国家算力枢纽和10个算力设施集群,充分消纳可再生能源,持续提升枢纽算力设施集群平均电能利用效率。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还存在部分算力设施“小而散”、老旧算力设施能效偏低等问题,在节能降碳改造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下一步,我们将以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为重点,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建设布局,以规模化推动效率提升。强化“东数西算”规划布局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严格把关,新建大型和超大型算力设施优先布局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国家枢纽算力设施集群范围内。统筹算力与电力基础设施布局,推动算力设施向西部绿电富集区集群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鼓励小、散、低效的存量算力设施向集约化、高效率转变。
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新上算力项目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对新上项目提出更高要求。支持算力设施探索应用工业余冷等资源,加强算力设施余热回收利用。
三是推进更多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广高效节能节水设备,逐步淘汰不符合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落后低效产品设备。因地制宜推动各类高效制冷散热技术,提高自然冷源利用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日前印发的《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提到,该专项支持的项目立足于推进“软建设”落地见效,建立健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请问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十五五”时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何作用?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将如何体现“软建设”的要求?
李超:
谢谢您的提问,您又提了一个关于《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两个目标,这是非常关键的五年,需要合理安排新增用能和碳排放需求,更大力度挖掘置换存量空间。“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构建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双碳”制度体系“四梁八柱”。这其中,为更好发挥投资对节能降碳工作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央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我们修订发布了《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要求一体推进“硬投资”和“软建设”。这里提到的“硬投资”,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项目实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可以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内容。您所关注的“软建设”,就是要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用改革办法和创新思路破解深层次障碍,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工作中,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从三个层次推动落实。在行业层面,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因业施策,重点围绕建立健全节能降碳、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相关领域规划、政策、标准体系,将全局目标细化分解至各地区和重点行业领域,推动有关方面针对性加强项目储备、建设并实施监管。在地方层面,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发挥财税、金融、产业、科技等各类政策叠加效应,更加注重通过项目实施解决制约本地区降碳目标实现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项目层面,指导督促有关项目实施主体,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务实管用的节能降碳技术流程和管理规范,为相关标准制定修订提供实践支撑。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